如何推动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专家:关键在老师、核心是课程、基础是课堂教学

11月2—3日,第二届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一届小学教育巴蜀创新年会在巴蜀小学、巴蜀中学举行。大会以“人生·教育·责任”为主题,来自市内外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开幕式现场。巴蜀小学供图

开幕式上,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兼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聂延军介绍,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老师、核心是课程体系建设、基础是课堂教学、保障是学校治理体系变革,“因此,要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构建更加多元的课程体系,同时,要面向未来的数字化转型,把握课堂改革方向,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课堂、学生、管理、评价,构建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今天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在线上致辞时表示,“一是要创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能力重思维发展、重过程的形成,是个性化的。二是要创新教育内容,要研究新的课标,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现成长;三是要创新教育方法,提倡研究性、探究性、项目式学习。”

“中小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细心呵护。”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副主任张辉武提了三点建议:“要增加实践课的比重;要重点抓好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常态化开展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和社会实践劳动;要在作业的总量和考试的频次上要适当做减法,在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课后服务的质量上,要大力地做加法。”

“目前,教育领域当中最需要加强六个方面的教育,即感恩教育,感恩父母、师长;敬畏教育,敬畏法律、生命、大自然;诚信教育,以诚待人,守信承诺;劳动教育,不能不劳而获;伙伴教育,增强团队意识;挫折教育,要懂得人生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人生科学学会荣誉顾问张世平在讲话中强调。

随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烽,重庆市巴蜀小学党委书记马宏,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长李潇珂分别以《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学校》《与学生脉动一起律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的课改再深化行动》《实践报告: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巴蜀实践》为题作了精彩的演讲和分享。

王烽指出,高品质学校的三个特征:要有高品质的生活与公共生活,强调生活教育的重要性;是个性的学校,鼓励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是成长型的学校;强调学校的开放性、灵活性,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通过教育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马宏在报告中指出,巴蜀小学始终把“创造”与“实验”作为学校教育实践的主要路径,坚持运用系统观念规划学校战略。同时,学校始终坚持“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追求高水平的因材施教;此外,还让教育家精神活在每位一线教师日常,即“上好每节课”“快乐每一班”“激活每一个”。

“课程的样子就是学校发展的样子。”李潇珂表示,巴蜀中学坚持“挖掘潜能 张扬个性”,以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尤其是在建设特色化高质量特色教学方面,突出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完善“潜能:个性”课程体系;推进课堂教学提质,突出新理念、新技术、新形式,“上好有用有趣的常态课”。

开幕式当天,首批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体成立,重庆市巴蜀小学、重庆市巴蜀中学、北京市第八十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小学等中小学作为首批成员校,共同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小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教学工作坊小学专场科学课堂现场。巴蜀小学供图

▲教学工作坊中学专场初中生物学课堂现场。巴蜀中学供图

活动还开展了“跨学科实践创新与教研共同体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两个平行论坛,围绕中小学语文、数学、科学、思政、生物和跨学科学习等学科和主题开展了8大新课堂教学工作坊,生动呈现了24节精品课。

▲“跨学科实践创新与教研共同体建设”平行论坛教育沙龙现场。巴蜀小学供图